以前,医疗设备维修工作,主要是由各医院的设备科维修工程师自行修理,其次才是联系外协厂家修理,或邀请兄弟医院设备科工程师维修。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医院设备科的维修工程师已越来越不能自行修理医院的医疗设备,因此,医疗设备维修工作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主要以联系外协厂家修理为主,医院设备科工程师修理为辅。这样,医院每年要支出大量的医疗设备维修费用,而且一不小心,就会支付出大量的冤枉钱,大大超越了技术和维修时间的价值。这是因为,在当今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合理现象:一种是技术的价值不被承认和认识,过度贬低技术价值;一种是技术被垄断,无限夸大技术价值而谋取暴利。首先是有些医务人员(设备拥有者或使用者),没有合理正确地理解和评估技术与时间的价值性,过度贬低技术的价值性,认为修理时间越长,收费可以越高。比如说:某一技术较好的工程师修一台设备花了十几分钟,收费1000元,有人就说:“怎么这么贵,太心黑了!”而同样的故障,另一工程师修了几天,还是收费1000元,这回他说合理了。这一现象导致有些工程师很“聪明”——当他一眼就看出故障时,他说问题很复杂,磨了半天洋工后说:问题终于找着了,需要费用1000元,这回大家都滿意了。还有一种情况,某一技术较好的工程师用十分钟给一台有故障的设备换了一个10元钱的元件而修复该设备,收费1000元,有人又说:“太心黑了!”对于这一现象,有些工程师干脆就说:“我不给你换!你把它换上吧!”问题就闹僵了。其次是医疗设备的有些厂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想方设法、变换窍门,过度夸大技术和时间的价值性,并且垄断着这一技术行业。主要表现为:一、厂商在安装设备时,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设备维修技术资料、设备安装软件、设备软件维修密码等;二、维修配件专用化而不能通用,并且不提供维修配件;三、上门维修,要求医院先付多少多少的工时差旅费,检查后,技术服务费(维修费)或配件费另计;四、设备维修的级别:以前一般是元件级维修(更换元件),较少有板件级维修(更换电路板),绝少有部件级维修(更换部件)。而现在的各大厂商,根本不可能进行元件级维修,并且基本不进行板件级维修,而是想方设法、变换窍门地进行部件级维修(更换部件)。比如说:
1.我院一台富士FCR CAPSULA XL型CR的电脑主机被盗,新配一套电脑需要加装原厂CR的驱动软件,用时只需一小时左右。与厂商联系,要价3.5万元;
2.我院GE Senographe DMR+ 型钼靶乳腺机,开机显示S04号错误代码,提示为没有检测到CR片盒架,查为安装CR片的片盒架内控制电路板上的一个存储有软件的集成块因滤线栅控制线圈损坏而损坏,与GE厂商联系,厂商提出要更换整个CR片盒架,要价25万元;
3.我院西门子AXIOM ARISTOS FX 型DR摄片机出现平板与球管不能自动跟踪故障,查为控制平板立柱升降的控制模块损坏,与西门子厂商联系,厂商提出要更换整个控制模块,要价8.5万元;
4.我院石林天奇医院的一台西门子AXIOM Iconos MD型数字胃肠机,控制台面板各显示窗能点亮,但不显示任何字符,报与西门子厂商派工程师检查,疑为控制台和高压发生器控制模块损坏,提出要同时更换这两个部件,要价15万元;
5.我院石林天奇医院的一台飞利浦SMI Digital Diagnost 2.0型 DR摄片机,报束光器有故障。查为束光器内控制电路板损坏,与飞利浦厂商联系,他们不更换该电路板,而要更换整个束光器,价格是20万元;
6.我院由厂商投放的美国德林Xpand plus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因制冷系统压缩机损坏不能制冷,厂商不予更换压缩机,而要更换整个制冷系统,要价5、6万元。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厂商垄断技术,想方设法的只给医院更换部件(部件级修理),基本不更换电路板(板件级修理),更不要说更换元器件(元件级修理)了。如上所述,医院一方(设备拥有者或使用者)想极力降低成本,而厂商则想极力把利益扩大,赚取更多的钱。这就形成了一种怪象,当医疗设备厂商求到医院购买设备时,医院是主体,是“老爷”,厂商是客体,是“孙子”,厂商可以把好话说尽;而当医疗设备出故障医院求到厂商维修时,医院变成了客体,是“孙子”,厂商变成了主体,是“老爷”,厂商掐住医院的脖子。这就导致了医院与厂商之间就设备维修问题的矛盾的激化,这时,随着中国加入WTO,一些垄断的市场被打开,第三方医疗设备维修公司(就医疗设备而言,医院为第一方,厂商为第二方)应运而生,逐步插入了医疗设备维修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一矛盾,逐步在医疗设备维修行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